習佳-600.jpg

賣場連結:【新格閣】⊙京派 習佳1988年內畫鼻煙壺 燕樂圖/飛燕凌風 | Yahoo奇摩拍賣

⊙方寸裡的藝術美學

款識:燕樂圖 燕樂源於隋唐時之十部 西涼扶南高麗族等樂匯合

款識:飛燕凌風 人誇輕肌能作掌中舞

戊辰(1988)仲秋 習佳畫於北京

 

【作者簡介】:

習佳,原籍江蘇南通市,1954年生於河北,1972年進入原北京工藝美術廠學習內畫,1974年師從京派內畫大師葉菶祺和劉守本學習內畫;習佳擅長仕女圖,是京派佼佼者,她筆下美女娉婷婉約、飄逸嫻雅,除了仕女,她也畫花鳥、動物,書法也有一定功力,常在壺中題詩以襯托主題,在京派中獨具一格。

 

【題材簡介】:

壺作之一:飛燕凌風  人誇輕肌能作掌中舞

趙飛燕是中國歷史上的美女之一。記載,漢成帝時微服外出遊樂,一次來到陽阿公主府,見趙飛燕妖嬈冷艷,舞技絕妙,被其美豔和曼妙舞姿所迷,便把她招入宮中,大為寵幸。趙飛燕體態輕盈,身輕如燕,傳說中能作掌中舞,關於她的舞蹈,野史流傳著濃厚的傳奇色彩,據說,漢成帝專門為她造了一個水晶盤,由兩位宮女托住水晶盤,趙飛燕能在盤子上如蜻蜓點水隨風飄逸,翩翩起舞,旋轉如飛,就像仙女在萬里長空中迎風而舞一樣優美;唐代徐凝的《漢宮曲》「水色簫前流玉霜,趙家飛燕侍昭陽。掌中舞罷簫聲絕,三十六宮秋夜長」,這首詩就是形容趙飛燕舞姿的美妙,舞若飛燕是也。

 

壺作之二:燕樂圖 燕樂源於隋唐時之十部 西涼扶南高麗族等樂匯合

燕樂是中國隋唐宮廷宴會時供娛樂欣賞的歌舞音樂,又稱宴樂,它是漢族與其他民族以及外來俗樂互相融合的宮廷新樂,燕樂包括聲樂、器樂、舞蹈、百戲等。

 

隋朝統一以後,邊疆各民族和中原漢民族的音調融匯制定了《七部樂》,唐朝時政治穩定,經濟興旺,宮廷樂舞繼承隋制,將歌頌唐朝興盛的《燕樂》列為首部,去《天竺》,增加《扶南》,貞觀十六年(642年)唐太宗宴群臣,加奏《高昌伎》,始成《十部樂》。

 

「高麗樂」係指古韓國三國時代之高句麗樂舞。隋朝初年被編入「七部樂」,盛唐時期,朝鮮族的《高麗樂》被列為著名的《十部樂》之一。高麗樂以其薈萃隋唐時期中國東西方音樂文化之精華而立足於中原。

 

在唐代,琵琶是主要樂器,其他尚有箜篌(一種撥弦樂器)、篳篥(一種簧管樂器)、笙、笛、羯鼓、方響等,所用的伴奏樂器多是龜茲和西涼(今甘肅)等少數民族的樂器。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樂的皇帝,既能作曲又是打羯鼓的能手,他精選樂工數百人,在宮廷中親自教練,稱為「皇帝梨園弟子」,這個時期宮廷音樂規模更大,藝術水平更高。

 

壺之作者習佳女士將飛燕纖腰款擺、翩然飄逸、輕巧俐落動作躍然壺上,同樣的,《燕樂圖》也把宴樂樂工、樂器和少數民族服飾等優美姿態發於竹端,舞蹈與音樂的結合體現出畫面的氣韵境界,一種和諧有度的節奏感交互呼應,有緣觀賞的藏家們就好好欣賞這支已有34年歷史的壺作吧!

 

【淺談京派內畫】

壺之作者習佳女士是京派第四代弟子。北京葉派內畫創始人是葉仲三大師(1869-1945),堂號「杏林齋」,他與內畫高手周樂元、馬少宣、丁二仲被稱為「清末民初京派內畫四大名家」。

 

自元以降,北京一直是中國政治、文化、經濟的中心,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藝術人才與品味的提升。內畫鼻煙壺是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,為保護傳統藝術得以傳承,1954年,北京成立工藝美術研究院,由葉仲三次子葉曉峰、三子葉菶祺兄弟掌理;1957年,葉澍英隨父親葉菶祺進入研究院從事內畫工作,京派內畫確立;1958年葉氏家族收王習三為第一個外姓弟子;1960年,成立北京工藝美術廠,收劉守本、丁桂玲為外姓弟子,京派內畫得以進一步發展;王習三、劉守本、丁桂玲皆於葉曉峰、葉菶祺處學到不少葉派真傳。

 

最初,京派內畫家都使用竹筆、柳木筆作畫,特製烤成的90度彎頭勾筆,蘸取墨汁或顏料,伸入口小如豆的瓶內,反向作畫,畫風以厚樸古雅見長,雅俗共賞;筆者網路上擺放的壺作,都可以欣賞到三十幾年前使用竹、柳作畫之細膩作品;現今內畫家都以銅、銀金屬加上狼羊毫等自製鉤畫工具,廣泛了繪畫題材的表現力和效率,林林總總的內畫筆也忠實記錄著內畫壺的過去和現在。

 

今之科技進步,媒體傳播互通迅速,各派畫家在傳統技法和風格上取長補短,要區分各派別已屬不易;筆者在此獻上習佳於戊辰年(1988)使用竹、柳木筆繪製的《燕樂圖》作品,畫工精細,題材生動,供藏家們鑑賞,當我們盈握欣賞小小鼻煙壺內畫時,也見證了內畫壺在發展演變過程中,它所呈現的時代潮流和特色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新格閣 的頭像
    新格閣

    新格閣的部落格

    新格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